首页 资讯 正文

云南:“减负松绑”激活基层治理“乘法效应”

体育正文 299 0

云南:“减负松绑”激活基层治理“乘法效应”

云南:“减负松绑”激活基层治理“乘法效应”

“考考大家,这两列高铁叫什么(shénme)名字?”“大家知道‘瑞龙追梦’和‘科技之光’有(yǒu)什么区别?”

“六一”儿童节前夕,浙江省武义县壶山小学多功能厅迎来一位(yīwèi)特殊的“老师”,一堂关于中国高铁的分享会吸引近(jìn)600名(míng)师生参加,现场互动热烈。

这位“老师”年仅(niánjǐn)8岁,就读于杭州(hángzhōu)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,是一名武义少年。他叫王慕清,如果你曾(céng)了解他的故事,便知道他还有一个昵称——“高铁少年”。

王慕清从小酷爱高铁(gāotiě)。去年,他用数月时间完成了一份有关高铁乘坐舒适度探究报告,受到很多关注(guānzhù),“高铁少年”称呼由此得来。

“我(wǒ)和高铁的(de)故事”是王慕清此次分享的主题。从“绿油油”的绿皮火车到“八纵八横”的中国高铁,王慕清讲述中国高铁发展历程(lìchéng),分享实践体验,鼓励小朋友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,努力成为(chéngwéi)一个会思考和探索的人。

这不是王慕清第一次在公共场合讲述(jiǎngshù)自己和高铁的故事,但这是他(tā)第一回站上(zhànshàng)家乡的讲台。面对台下近600名观众,他丝毫不胆怯。“来到壶山小学跟家乡小朋友(xiǎopéngyǒu)们分享高铁故事,我很高兴。还被评为荣誉学生,以后(hòu)我一定多回武义,与更多小朋友分享我的最新研究。”活动后,王慕清许下了约定。

年仅8岁的孩子为何对高铁这般痴迷?日常(rìcháng)学习和生活中(zhōng),他与高铁是如何亲密接触的?

同学心中(xīnzhōng)的“高铁通”

立硬币(yìngbì)测试高铁舒适度

10时许,杭州采荷三小下课铃声打破了(le)校园沉静。

202班的读书角,王慕清翻开自己最喜爱的高铁读物。不一会儿,同学们三三两两围过来,问他关于(guānyú)高铁的问题。王慕清热情(rèqíng)回应、耐心解答,时不时用(yòng)手中的文具当道具。他对高铁型号如数家珍,专业名词不断从嘴里蹦出,听完就是(jiùshì)一堂高铁科普课。

“王慕清(wángmùqīng)很厉害,有关高铁的一切他都知道。”“他很爱看高铁方面的新闻,哪种型号高铁上新了(le),他第一时间知道。”“我喜欢听他的分享(fēnxiǎng),去年他给大家(dàjiā)分享了座椅舒适度(shūshìdù)的实验,以后坐高铁选座位就这么选。”同学们视他为“高铁通”,在他的感染下,大家对高铁也产生了兴趣。

高铁乘坐(chéngzuò)舒适度测验(cèyàn)是同学们谈到最多的话题,也是王慕清的第一个深入研究的高铁课题。

“在一次班级特色课上(shàng),我给同学们(men)上一堂高铁知识课,同学们问了很多问题。这让我开始(kāishǐ)思考:高铁动车上,到底哪些位置比较舒服?哪些车子更稳定?”王慕清说。

2023年10月开始,他用立硬币(yìngbì)方式,判定不同(bùtóng)轨道、不同列车和不同座位的稳定性。之后5个多月测试里(lǐ),他选择各种不同型号的动车组,乘坐了25次列车,完成立硬币测试100次,通过判断硬币倒或不倒,得出有砟(zhǎ)轨道平稳性明显低于无砟轨道;动车组速度(sùdù)越快,平稳性越弱,速度越慢,平稳性越强两个结论。

不仅如此,王慕清还对高铁座位舒适度(shūshìdù)体验做了采集。“商务座和一等座中的(de)第一、最后排的舒适度达到优等,一等座其余座位和二等座第一排、最后排的舒适度达到良,其余二等座座位舒适度只能达到合格。”他把实践(shíjiàn)结果做成(zuòchéng)《关于动车组(dòngchēzǔ)乘坐舒适度的调查研究》,并就此提出了优化动车外观设计、加快无砟轨道改造、精准把握乘客(chéngkè)需求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、驱动人工智能检修五方面建议。

“这项研究获得了杭州市上城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成果评比一等奖,王慕清成为了年龄最小的获奖选手,我们为他骄傲。”科学老师庄梓怡说,平时王慕清爱思考,对于高铁和(hé)其他感兴趣(gǎnxìngqù)的问题总是一问到底,充满热情和好奇,也善于实践,通过观察(tōngguòguānchá)、动手(dòngshǒu),发现和掌握新知识(zhīshí)。

最爱到动车(dòngchē)所请教专家

长大想当(xiǎngdāng)高铁总工程师

调查研究不仅(bùjǐn)需要理论和实践知识,还需要得到(dédào)专家支持。近日,王慕清(wángmùqīng)又萌发(méngfā)了新课题《亲子型动车组座位的创新设计》,14时许,他带记者去他的宝藏地——杭州西动车运用所,请教技术工程师蒋晓鹏。

动车运用所专门开展对动车组列车(lièchē)检查、测试、维修和养护等作业,被(bèi)高铁迷亲切地称为“高铁4S店”,运行一定距离的列车要到这里进行维护、检修,才能继续安全上路(shànglù)。

走进动车所,两三列不同型号的列车正停在车间进行检查,王慕清(wángmùqīng)熟练地戴上安全(ānquán)头盔,不需要人带路,直奔列车。“蒋(jiǎng)老师,上次看了列车驾驶室,这次带我去哪儿?”“蒋老师,这列车车门跟旁边这列有(yǒu)什么不同?”一路上,他不停发问。

“小朋友问的问题很专业,有一次连工程师傅都惊讶,一个七八岁的孩子,比大人懂得多。”蒋晓鹏对王慕清高铁知识量(liàng)很赞赏,称(chēng)他是自己(zìjǐ)见过的为数不多如此热爱高铁的孩子。每隔(měigé)一段时间,王慕清都会带着最新研究成果来,向蒋晓鹏讨教实践测试的可行性。

“去年,他做的动车组乘坐舒适度实验有一定科学性。”蒋晓鹏(jiǎngxiǎopéng)说,用立硬币来(lái)测试稳定性也有相关依据,车辆运行时间长了,车轮会有磨损,可能会导致列车行驶过程中有上下跳动或者左右晃动,速度提升之后也会影响稳定性。对于王慕清新课题,蒋晓鹏指出(zhǐchū)这是一种非常(fēicháng)好的设想,希望(xīwàng)未来这个想法能够有机会落地。

王慕清的(de)家也是一个充满高铁元素的温馨空间:高铁书籍堆满(duīmǎn)书架、高铁模型摆在客厅最显眼位置、新买的轨道模型平铺在地面(dìmiàn)……这里仿佛一个高铁天地。

王慕清爷爷王惠见证(jiànzhèng)了“高铁少年”的成长。他介绍,从幼儿园(yòuéryuán)开始,王慕清每天坚持看半小时高铁书籍(shūjí)、拼接轨道模型和模拟高铁运行场景。周末、节假日,打卡全国各大铁道博物馆,了解中国铁路(tiělù)的发展历程。

“他两三岁时,我常带他从武义坐高铁到杭州看(kàn)望外地工作的(de)爸爸,一来二去,他对高铁产生(chǎnshēng)了兴趣(xìngqù)。”王惠还记着,带王慕清到轨道边(biān)看高铁,太阳晒得猛烈他也不愿离去;暑假问他想去哪里旅行,景点、游乐园都不感兴趣,就要去高铁博物馆;刚买的高铁模型一定要放在枕头边,陪自己睡……

“武义开通高铁没多久,我便出生了(le)。小时候,武义到(dào)杭州列车班次少,选择性不多,现在不仅班次增加了,列车车型也丰富了起来,来往武义、杭州,我能坐到不同型号的列车。”王慕清谈到自己与(yǔ)家乡交通铁路发展(fāzhǎn)的缘分。

上午科学课(kēxuékè)上,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,让大家写一写给长大后的自己的话。王慕清在作业本上画上自己和正在行驶的高铁,并(bìng)写了一句话:想(xiǎng)成为中国高铁总工程师。

梦想的种子(zhǒngzi)已在慢慢发芽。

云南:“减负松绑”激活基层治理“乘法效应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